2023 年 4 月,我把辞职信交给部门经理时,指尖都在微微发抖。告别每月雷打不动到账的 8000 元薪水,转身扎进旧物修复这个冷门领域,如今回头来看,这可能是最清醒的 “犯傻” 决定。
促使我改变的导火索,是客户王女士送来修复的老式皮箱。打开布满裂纹的箱盖时,两件褪色的婴儿连体衣静静躺在泛黄的报纸上,旁边还有张 1983 年的火车票。这个尘封三十八年的箱子,装载着当年知青返城的全部家当。当我把修复后的皮箱交还时,王女士颤抖的手指抚过焕然一新的铜扣,眼泪猝不及防砸在箱面上。
这场修复让我意识到,每件旧物都暗藏着时光密码。我开始系统学习皮革鞣制、木器拼接、金属抛光等十几种传统工艺。在通惠河边的旧厂房里,我搭建起工作室,白天接单修复,夜晚研究材料特性。最艰难的是前三个月,账面上只收入 2800 元,不及原工资的三分之一。
转机出现在首个短视频的意外走红。拍摄修理民国时期黄铜台灯的过程时,我不慎被老化的电线电到,这个真实的工作片段获得 20 万次播放。评论区涌来大量修复需求:爷爷的军功章、奶奶的嫁妆匣、父亲的老相机… 三个月内,订单排到了半年后。
如今工作室月均收入稳定在 2.4 万元,我总结出三条生存法则:精准定位于中高端旧物修复,单件收费在 800-5000 元区间;建立材料博物馆,收集不同年代的特殊耗材;开发修复过程体验课,转化忠实客户群体。上个月,我们刚完成 1962 年红旗牌轿车的仪表盘复原项目,这件作品将进入汽车博物馆永久陈列。
每当修复完最后一道工序,看着客户如获至宝的神情,我就想起辞职时母亲的担忧:”折腾这些破旧东西能当饭吃?” 现在我可以笃定地回答:当修复不再只是谋生手段,而是让记忆重焕新生的魔法,这份事业比任何稳定工作都值得坚守。

暂无评论内容